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查看: 1499|回复: 37

[民生百态] 茂名佬游杭州净慈禅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31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净慈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中国著名寺院之一。因为寺内钟声宏亮,"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净慈寺在浙江杭州的南屏山慧日峰下,是公元954年五代吴越国钱弘俶为高僧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寺,并建造了五百罗汉。寺屡毁屡建。现在的寺宇、山门、钟楼、后殿、运木古井和济公殿,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其中大雄宝殿单层重檐,黄色琉璃瓦脊,更显庄严宏传。特别是一口重达一万多公斤的新铸铜钟,铸有赵朴初等人书写的《妙法莲花经》,计六点八万字。每日黄昏,悠扬的钟声在暮色苍茫的西湖上空荡,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在净慈寺门右边有一座“南屏晚钟”碑亭,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就是这里叩响的。净慈寺的钟声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唐代诗人张岱 “夜气滃南屏,轻风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的诗句就已把净慈寺钟声的美妙写得出神入境了。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一1398年),铸了一口重约两万斤的巨种,每日傍晚,夕阳西下,暝色苍茫,钟声在群山碧空中回荡,响彻云霄。由于南屏山空穴怪石较多,钟声经石穴回荡互激,钟声传播到十多里外。相传康熙皇帝以目品西湖十景,均广建庭阁,也在净慈寺寺门外建一碑亭,上刻“南屏晚钟”四字。而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最享盛名。可惜在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消失,钟声沉寂。
直到1984年10月,净慈寺在日本佛教界的相助下,重铸铜钟。1986年11月21日,中日佛教界人士400多人欢聚净慈寺,举行了隆重的大梵钟落成法会,108记雄浑有力的钟声回荡在西湖上空,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重新鸣起,为祖国美丽的山湖壮色增辉。这口铜钟悬挂在净慈寺重建的二层三檐的钟楼内,高3.6米,直径2.3米,重一万公斤。造型古朴,外面铸有《大乘妙法莲花经》,6.8万余字,铸造精致,每敲一下,余音达2分钟之久,余音袅袅,十分浑重动听。
地址
杭州市西湖区南山路55号

门票:10元,老人半票。

我专程前往净慈寺参观不少于三次,净慈寺位于杭州西湖南岸的南屏山慧日峰下,雷峰塔对面,近城临湖,这里峰峦耸秀,怪石玲珑,松柏翠绿,山色空濛,古刹名山相互映辉,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中国著名寺院之一。因为寺内钟声洪亮,所以"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是公元954年五代吴越国钱弘俶为高僧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永明禅院,宋太宗改为“寿宁禅院”,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改称“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并建造了五百罗汉堂,是其鼎盛时期,人文荟萃,儒释交融,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寺之最。南宋时净慈寺与余杭径山万寿寺、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被评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五山之列。

金刚殿(也就是平常寺院中的山门,天王殿)
1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照壁上“夕照毓秀”四字挺拔俊美,力冠长虹,为杭州著名书法家余德明老居士所题。夕照就是指闻名的“雷锋夕照”。
2.1-2.2


2.1.jpg

2.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万工池也称放生池,位于寺院山门外马路对面。北宋熙宁年间,圆照宗本住持净寺,时寿宁禅院(净慈寺)已经多次营建修缮,规模不断扩大,在寺前经募化集万人开凿水池,名“万工池”,以备取水灭火之用。明朝时因盛净土,提倡行善放生,该池遂改为放生池。
2.3



2.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港台流行歌曲“南屏晚钟”指得就是这里。
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最享盛名。五十年代初由写过《夜上海》歌词的大陆移居香港的著名词作家陈蝶衣将其写成歌词《南屏晚钟》,并由香港著名曲作家黄福龄谱曲。该歌意境和旋律都非常美,由崔萍首唱后迅速风靡港台。八十年代徐小凤、张明敏、蔡琴、费玉清等十多位著名歌手连连翻唱。这首歌使净慈寺的名气大增。以至后来许多到净慈寺参观的人,都会想象自己走进净慈寺背后的森林,听到南屏钟,做着相思梦,看见夕阳红。
西湖十景中,唯一以佛教寺庙中的法器作为一个景观的,就是净慈寺里的“南屏晚钟”。这里的“南屏”是指净慈寺后的南屏山,“晚钟”是指净慈寺内的青铜大梵钟。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始建于吴越,早前被称为“永明禅院”,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山门前有放生池,寺院内有宗镜堂、慧日阁、济祖殿、运木井等古迹。相传活佛济公曾修行于此,且运用神力从井内运木材建造净慈寺。
3-4


3.jpg   

4.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在杭州西湖雷锋塔的南面,有一座背靠南屏山慧日峰,面向西湖的古刹叫净慈寺,是五代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创建。净慈寺与灵隐寺并峙于西湖南北,是东南佛国的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现位于净慈寺门前东西两侧,设有御碑亭二座。
东侧御碑亭为一座六角攒尖顶石柱亭,飞檐翘角,造型优雅。亭内有御碑,那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圣祖玄烨南巡时手书“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亭
5


5.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南屏晚钟”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圣祖玄烨南巡时手书。由总督郭世隆、巡抚张敏等于寺门外建亭立碑。康熙御题的左下方有一段文字:总督福建浙江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郭世隆。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二级臣张敏。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五级臣高士奇恭摹。相传当初康熙题碑时,改“南屏晚钟”为“南屏晓钟”,后杭人偏爱晚钟,便仿康熙御笔,把“晓”字改回了“晚”字。


有关南屏晚钟,还有民间传说:当年康熙帝觉得寺院都是晨钟暮鼓,便亲自书写:南屏晓钟,并盖有御印,勒令刻石竖碑。老百姓虽然不同意更改地名,但君命不可违。
还是一位石匠聪明,在刻石时,有意将晓字的右上角浅刻,待到康熙皇帝驾崩后,立即将晓字的右上角刻成晚字,真是两全共美,既保留康熙帝的御笔真迹,又使景名与景色融通。
6


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题刻“南屏晚钟”景名的御碑,是“南屏晚钟”景观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南屏晚钟”也是南宋“西湖十景”之一,由于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多孔穴,嵌空玲珑,每当苍茫暮霭、万籁俱寂,佛寺晚钟敲响,回荡互激,山鸣谷应,传声独远,绕耳不绝。南屏晚钟的景观名,就由净慈寺之钟声而来。
亭内六根石柱上都镌刻有楹联,最北面一对石柱上的楹联就是:“平湖印月开宗镜,远树来风度晚钟。”
7-9


7.jpg
8.jpg
9.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净慈寺山门上的匾额是竖着的,这与一般寺庙有所不同。我们通常说的匾额是有区别的,横者为匾竖者为额。凡是山门挂竖额的寺院都与皇帝有一定关系。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净慈寺”额。前后几经兴衰,至今已逾千年历史。现在净寺的门额是大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时为净寺所题的“敕建净慈禅寺”。寺庙山门的正大门一般情况下是不开的,香客必须从侧门进院,然后从门出入金刚殿。
10

1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山门西侧的御碑亭为一座古色古香的四角攒尖顶木亭,亭内也是一块御碑,碑额上双龙戏珠浮雕下是一方乾隆皇帝的御宝,亭中的石碑,四面都是是乾隆皇帝的题诗。乾隆十六年,清高宗下江南,为西湖十景题诗,其中的“南屏晚钟”诗也刻于石碑上。乾隆御诗碑的正面诗曰:“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其余三面也皆为乾隆题诗:“绣峰南面正开屏,净色兼之发净声。我听未能息诸虑,宵衣问政惕深更。南屏晚钟 壬午春 题再叠前韵。”御碑背面也镌刻着乾隆皇帝的诗:“月色罘罳清映屏,南风岂得夜钟声。时巡展义真由旧,政化无烦在率更。”和“湖山四面画为屏,合有钟声警众声。唐宋至今诸物改,霜天惟此未曾更。南屏晚钟 丁丑春御题叠前韵。”
11

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御碑背面也是一首叠原韵的诗:“月色罘罳(fu si) 清映屏,南风岂得夜钟声。时巡展义真由旧,政化无烦在率更。”那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最后一次为“南屏晚钟”题的诗,那一年他已是74岁的老人了,他视察了江浙境内沿海工程,减免了所经之地的地丁钱粮,也忘不了写诗。
12-13.2

12.jpg

13.1.jpg
13.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从净慈寺的侧门入口进入寺院,寺内古木参天,山林环绕,门楣高大,一片幽静氛围。虽然马路对面就是人流如织的雷峰塔, 但是进入寺院之后,一点都感受不到热闹,仿佛进入了一个禅意世界。大雄宝殿的禅香四散,为幽静的环境新增了许多魅力,让整座寺庙更加庄严肃穆。

西侧就是著名的南屏晚钟的钟楼。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就是这里叩响的。净慈寺的钟声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唐代诗人张岱“夜气滃南屏,轻风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的诗句就已把净慈寺钟声的美妙写得出神入境了。钟楼为三重檐歇山顶二层建筑,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朴优美。净慈寺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寺院住持夷简重建钟楼时,觉得旧钟太小了,就化缘积铜二万多斤,重铸大钟。每日傍晚,夕阳西下,暝色苍茫,佛寺晚钟敲响,108声深沉、浑厚的钟声在苍烟暮霭的群山碧空中回荡,响彻云霄。由于南屏山空穴怪石较多,钟声经石穴回荡互激,钟声传播到十多里外,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远飘大半个杭城,故有“南屏晚钟”景致。可惜在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消失,钟声沉寂。
14

14.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钟楼前种有两棵娑罗树。据史料记载,佛祖释伽牟尼生于无忧树下,在菩提树下悟道,娑罗树下涅槃。后世佛教徒为了纪念佛陀一生中三个伟大时期,都习惯在寺院里根据当地气候的许可有选择地种植这三种圣树。
15

15.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钟楼的底层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的修行已经圆满,本来是可以成佛的,但是他曾立誓说,在释伽牟尼涅槃,弥勒佛尚未出生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间,由他看守地狱,一日地狱不空,他一日不成佛,因此至今为止,他还只是菩萨的阶位。释迦牟尼在仞利天为其母摩耶大人说法时,嘱地藏菩萨长住世间,任命他为幽冥教主,救济三恶道众生之苦。大钟下供奉地藏菩萨正是遵循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所以打钟的僧人口称“南无幽冥教主大愿地藏王菩萨”名号,随称名号随打钟,使三恶道一切受苦众生,闻钟声皆得仗地藏王的本愿慈力而脱离一切苦。
16.1

16.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上到二楼,看见悬挂着大梵钟,1984年,日本佛教界捐赠大梵钟一只,大小与明代时相同,作为中日友好的纪念。从此,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重新鸣起。新铸铜钟高三点六米,直径二点三米,重二万一千四百斤,造型古朴,铸造精致,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八千字,钟体附有赵朴初的祝祷诗文,大钟的四面分别有“净”“慈”“禅”“寺”四个大字。大梵钟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古代神话传说中,蒲牢是龙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人们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净慈寺的钟,每天凌晨四时和晚上八时,撞击一百零八声,这一百零八声代表一年,象征着年年如意,岁岁平安,悠扬的钟声在西湖上空荡,为祖国美丽的山湖壮色增辉。每敲一下,余音达2分钟之久,余音袅袅,十分浑重动听。
16.2-16.3

16.2.jpg

16.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钟楼外树荫下东西两侧有两眼水井,是南宋绍兴四年(1134)由住持石田法熏大和尚以禅杖叩地凿出的水井。在法熏开凿双井之前,寺僧饮濯用水必须到湖边挑运。法熏方丈看寺僧很远去湖边挑水非常劳累辛苦,便决定在院内掘泉出水,以解急需。某日,召集僧众和工人在大殿前东西两侧,以锡杖叩地,祝愿说:“井于斯,泉于斯”,命人在他指点的地方用工具进行开凿,倏忽,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众人惊喜之余,用砖砌以井壁。此双井所出泉水,非假道于江,非借资于湖,碧绿清澈,源而独出。不但水甘如酥,而且旱涝无增减,一年四季始终保持在一个水位。依靠这两眼神泉,从此解决了寺僧钦用和洗濯用水,并起到寺院消防作用。
17-18

17.jpg


1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